全球暖化對農業的影響
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
據統計,2016年人類排放了相當於494億公噸的二氧化碳,能源佔361億公噸(73.2%)、農林業與土地使用佔90.8億公噸(18.4%),直接工業加工及廢棄物,分別佔25.6億(5.2%)及15.8億公噸(3.2%)。而在農業活動釋放最常見的三種氣體,分別是氧化亞氮、二氧化碳和甲烷。甲烷通常是在農作物、牲畜飼料或糞便等有機物無氧分解的過程中產生的,占農業總排放量的50%左右。家畜的消化有機物則是最大的甲烷排放源,也是整體農業排放的最大來源。
溫度上升可能對糧食作物生長產生影響
二氧化碳濃度、降雨模式的改變和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植物成長,改變的農作物的授粉、產出和營養價值。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植物提早開花,使植物和授粉的媒介亂了原來的秩序,影響授粉與結果。而太冷或太熱的氣溫變化也讓植物難以發育,合適的生長溫度時間不夠長,造成產量下降。此外研究顯示,二氧化碳的濃度亦會造成某些穀物和豆類的鋅和鐵含量減少,降低作物營養價值。
溫度上升使農業病蟲害更趨嚴重
根據研究,目前全球的農田因病蟲害損失10-15%的農作物。當溫度上升10°C,會使昆蟲新陳代謝加倍、加速昆蟲食物的消耗、成長與移動。因此氣候變遷造成的後果,可能包含:蟲害區域的擴大、昆蟲世代更迭的頻率增加、更可捱過冬天、昆蟲與其掠食者不同步、植物成長周期與昆蟲不同步等,最終影響了糧食的產出。
農作物產量下降與糧食危機
嚴重的天災和活躍的病蟲害造成農作物產出降低,全球主要的農作物玉米、小麥、大豆等,皆可能因為溫度上升造成歉收,影響糧食供應的穩定性與糧食安全。對於經濟較弱勢的區域,可能造成糧食危機;而經濟較富庶的地區,人民則會受到營養不均的問題。
我們可以做什麼?
據研究預估,再生農業可減少231.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被視為最有效的氣候變遷解決方案之一。因此若能善用現代科技,將部分糧食生產系統轉變為碳匯、進而吸收二氧化碳,便可對抗氣候帶來的不穩定。而運用低碳農耕,輪耕、多樣化的覆蓋作物、減少化學肥料使用;以及用低碳畜牧,高強度有計畫的牲畜輪牧,讓牧草再生,利用糞肥滋養土壤和寄生的微生物,對於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,皆會有正面的助益。